策略分类研究 当前位置所在:首页弘酬研究策略分类研究

私募基金的交易法宝:套利定价理论(APT)

发布时间:2017-03-02

之前我们曾向大家介绍了资本定价模型(CAPM),CAPM模型以投资组合理论为基础,解释了资本资产定价的有关问题。然而在金融市场的具体操作中,CAPM模型由于假定条件较多且较为苛刻,在实际应用中颇为有限。在CAPM的基础上,斯蒂芬·罗斯(Stefan Ross)在1976年提出了套利定价理论(Arbitrage Pricing Theory),描述了资本资产价格形成机制的一种新方法。该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对市场环境和投资者的假设,一经推出,在各国的股票市场上都得到了不同程度上的数据支持,因此受到了众多投资者和研究者的广泛认可。迄今为止,这一理论持续活跃在投资界的各个领域,尤其在期货市场上应用颇广。

1.     套利定价理论(APT)的假设

        a)  市场上不存在摩擦和交易成本。

        b)  投资者是价格接受者(pricetaker),他们买卖行为对于资产价格没有影响,资产市场是完全竞争的。

        c) 市场允许无限制的卖空,但事实上许多投资市场均对卖空机制有着或多或少的限制;同时,所有资产都可以在市场上买卖。

以上三条假设和CAPM模型中的一致,都属于对于投资市场客观环境的基本假设。

       d)  同质预期。即市场上的所有投资者拥有同样的投资理念。

然而与CAPM不一样的是,这里不要求投资者使用均值/方差模型来进行资产定价。在套利定价理论中,使用因素模型对资产价格进行描述。通常意义上,我们认为,一种资产的价格是由多种因素综合决定的,表达式如下所示:



在上式中,Rp代表目标资产的价格,rf代表无风险利率;F1,...,Fi代表能够对目标资产价格造成影响的因素(如宏观经济状况、公司所处的行业状况、公司自身财务状况等因素);β1,...,βi则代表目标资产价格对于相应因素变化的敏感程度(例如:宏观经济波动会对目标资产价格产生多大程度的影响),β越大就说明该因素对于目标资产价格的影响越大;ε代表在目标资产价格中,无法被模型解释的随机波动项。


2.     套利定价理论的内容

 套利,也叫价差交易,通常指在某种实物资产或金融资产(在同一市场或不同市场)拥有两个价格的情况下,以较低的价格买进,较高的价格卖出,从而获取无风险收益的行为。正常情况下,同一种资产的价格在不同市场间应该是一致的,然而在现实中,同种资产在不同市场进行交易时,常常会出现价格不一致的异常情况。套利,指的就是从纠正市场价格或收益率的这种异常状况中获利的一种行为。

 在以上四条假设和套利的概念之下,罗斯建立了套利定价理论。他认为,套利行为是现代有效率市场(即市场均衡价格)形成的一个决定因素。如果市场未达到均衡状态的话,市场上就会存在无风险套利机会,根据投资者的逐利性,此时一定会发生套利行为,从而让目标资产在不同市场间的价格差异逐渐缩小,最终消除市场异常。也就是说,在市场均衡的时刻,不存在任何套利机会。这就是著名的无套利原理。基于这一原理,资产的均衡价格就是不存在任何套利机会时的价格。以上就是套利定价理论中,目标资产价格的决定机制。

 综上所述,套利定价理论导出了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相似的一种市场关系。套利定价理论以收益率形成过程的多因子模型为基础,认为证券收益率与一组因子线性相关,这组因子代表证券收益率的一些基本因素。事实上,当收益率通过单一因子(市场组合)形成时,我们将会发现套利定价理论形成了一种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相同的关系。因此,套利定价理论可以被认为是一种广义的CAPM模型,为投资者提供了一种替代性的方法,来理解市场中的风险与收益率间的均衡关系。

 

  套利定价理论与现代资产组合理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期权定价模型等一起构成了现代金融学的理论基础。目前,许多私募基金都使用APT为主要交易思路,在股票、期权等交易市场中,以套利操作为主构建自己的投资策略,用较小的风险赢取较高的利润空间。